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研究 >> 正文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发布者:SystemMaster [发表时间]:2014-08-28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鲁教信字〔20143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为加快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进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快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任务

1.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当前,信息化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亟待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各市发展很不均衡,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推进,迎头赶上。要紧跟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势,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整体规划、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我省教育现代化。

2.明确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实现宽带联网;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送到90%以上的班级,实现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普遍使用;扎实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使教师、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网络空间的比例达到70%以上。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成山东省教育管理云服务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高速宽带网络的全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夯实基础条件,优化网络教学环境

3.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统筹协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山东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宽带中国专项行动”等建设项目,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农村中小学班级和教师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到2015年,初步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基本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建设。到2020年,实现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接入带宽普遍达到100Mbps以上,高校接入宽带达到2Gbps以上,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的全覆盖。

4.建设山东教育数据中心和山东教育高速专网。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要求,高起点建设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满足我省未来5-10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以17市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为基础,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实现高速、稳定、安全的互联互通。逐步推进市、县(市、区)教育数据中心和高等学校数据中心建设。

5.建立健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推进省、市、县三级优质资源平台建设,省平台以名优资源和精品资源为主,市、县(市、区)平台以本地化资源和特色资源为主。鼓励高等学校建设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按照省、市、县(市、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要求征集中小学优质数字课程资源,开发职业技能训练网络课程、建设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库和继续教育开放课程库,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联盟,形成强大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

6.建设山东教育管理云服务平台。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原则,到2015年部署和建设好覆盖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全省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全省教育基础数据库。省教育数据中心支撑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应用,逐步实现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和统一运行维护。开放数据接口,支持省、市、县(市、区)、学校根据管理需要自主开发个性化管理系统,实现上下级系统之间自动汇聚各类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

7.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制定普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基本标准,推动以县(市、区)为单位数字校园的统一建设和集中运维,实现幼儿园、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普及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及各种数字化教学条件,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实习实训、知识共享、管理服务等数字化平台,推进平台整合和数据共享。

三、坚持应用驱动,深度融合教育教学

8.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加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应用等内容的培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采取现场教学与远程研修多种形式实施培训,坚持职前与职后相衔接、考核和认证一体化,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9.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以县(市、区)为主体,以网络空间为依托,建设各种类型各门学科的网上教研社区,鼓励和组织高级、特级教师以及教研人员建设网上工作室,参与指导基层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带动基层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水平提升。以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多种形式,支持校际之间不同教室的实时互动,提供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的传播。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公共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支持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学点、幼儿园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10.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新教学理念,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手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综合信息化素养。

11.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设和推广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人才需求、就业预警和专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与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12.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数字化科研环境,提升科研协作的水平,促进科研质量提高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形成;建设数字化文化传播环境,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影响力。

13.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制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规范,推进网络精品课程、公开课共建共享,建立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在成人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校网络教育等多种继续教育办学形式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人民群众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保障。

四、推进引领创新,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14.支持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省级试点,结合教育信息化全国试点项目,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学校、试点区域、试点项目,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形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示范区域,带动和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水平。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15.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和科研机制。成立全省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设立教育信息化科研项目,跟踪国际教育信息化前沿,研究提出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政策建议,指导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和计划的实施,保证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技术先进性和决策科学性。

16.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持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坚持持证上岗。

17.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硬件建设、资源建设、维护服务等。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教育信息化企业发展,形成良性竞争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加强组织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8.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力度,强化区域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明确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理顺工作关系。

19.建立经费保障投入机制。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和运维的经常性支出。要按学校实际情况从生均公用经费安排信息化设备更换、升级、运维、培训等支出。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0.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督查。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督导验收指标体系,逐级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的专项督导。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责任制,明确各层次和各部门责任目标,加强监督,严格问责。要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山东省教育厅

201484